台湾茶的原料来自东南亚,还能算代表台湾的茶吗?茶的跨界与划界

茶在台湾与许多国家是习以为常的饮料,不但日常生活随处可见,也有规模庞大的国际贸易,涉及复杂的生产、运输、消费网络。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改变地貌,也影响人际与社会,甚至是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洪伯邑藉由探索东南亚的茶与台湾之间的千丝万缕,追寻超乎地图界线之外的各种互动。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洪伯邑。(图/刘馨香摄)

 

洪伯邑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就读人文地理学博士时,到中国西南部寻访研究题材,意外得知云南闻名的普洱茶,其实和台湾关系密切,便朝此一领域钻研。回台湾任教後,仍然延续「茶」这个主题,陆续探讨泰国、越南茶产业与台湾的关系。
 

梨山到金三角 化军人为农夫

金三角地区位於泰国北部边境一带,与缅甸、寮国交界,曾经是鸦片毒品的生产基地;如今不再有罂粟种植,地景转变为果园、茶园、农田,呈现健康清新的风貌。关键在於 1968 年开始的「泰王山地计画」,泰国官方引进外来的农作物与技术,协助当地居民栽种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不再依赖罂粟,而台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1968 年开始的「泰王山地计画」,泰国官方引进外来的农作物与技术,协助当地居民栽种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不再依赖罂粟。图为罂粟花。(图/Pixabay)

 

泰国官方之所以信任台湾,是因为台湾已经有类似状况下的成功经验。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以後,有计画地深入山林获取资源,又为了安置退伍军人,尝试在高海拔地区开发农业——化军人为农夫,建立梨山的福寿山农场等据点。

台湾地处热带与副热带,却能顺利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多种温带蔬果作物。山地开发虽导致环境破坏等後遗症,却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计。如苹果的成功种植,让 1970 年代梨山的环山部落,一度比台中市区更加富裕。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毕沙迪亲王,是当时负责泰王山地计画的代表,他观察到泰国北部的气候条件与台湾山地类似,决定与台湾展开农业合作,即使双方 1975 年断交後仍持续执行。事後也成为前泰王蒲美蓬的一大政绩。

台湾与泰国牵上线以後,也间接帮助到泰国北部的中华民国遗民,身处「异域」的泰北孤军。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毕沙迪亲王。(图/Monarchians,Wikipedia)

 

从异域到茶乡

国共战争结束後,中国西南部仍存在国民党的军队,不少人不愿意前往台湾,最後辗转抵达泰国北部落脚,被称作泰北孤军。此後相当一段岁月,泰国政府无力掌握其北部疆域,任由共产党游击队、毒贩流窜;而孤军在缺乏中华民国支援下,必需自力更生,涉入毒品等贸易,在夹缝中求生存。
 

延伸阅读:这里的生活,离不开玉石、毒品和地下走私──缅泰边境人民的日常

1981 年的考科考牙战役,孤军协助泰国政府肃清共产党游击队,之後取得泰国公民身份,名义上正式解编。此刻泰国政府表面上排除了国境内干扰统治的不安定因素,实际上还需要新的经济因子,才能确切统治难以掌握的北部领土。前述的泰王山地计画,便能达到编户齐民的作用。

茶、咖啡、苹果、梅、桃等作物,摆在不同时空环境下,能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泰国北部原本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难以统治,引进新的农作物与技术、丈量土地、建立新的人际与产业网络并和外界市场接轨後,地貌改变了,许多本来暧昧不明的关系随之清楚,国家机器得以深入原本难以企及的层面,充分利用自然与人力资源。

 

图为泰北孤军滞留的「美斯乐」村落。(图/Wikipedia)

 

洪伯邑的研究指出,农作物与技术的移植,同时具有经济与政治的效果。此一模式先由中华民国在台湾的高山地区实施,类似的过程也发生於泰国北部。中华民国对泰国的协助,也维系了双方断交後的外交关系。

战争与毒品的时代过去後,孤军後裔仍需要营生。随着泰北孤军的情况为台湾国内知悉,中华救助总会(改名数次,简称「救总」)也投入支援,又在 1990 年代将台湾培育的茶种引进泰北。尽管茶与其他农作物皆来自台湾,台湾农技专家也两边支援,茶一开始却限於华人种植,没有交给泰国原住民。农作物与技术的转移,使泰北华人由军人转型为农夫,还有些成为资本家。

台湾人眼中的泰北异域,接受源自台湾的农技资源後,发展为新的茶乡,呈现他乡变故乡的转换。不过边界不是静态的,现在呈现的领域,是过去累积的结果。随着大环境变化及位置、规模都更优越的越南茶竞争,与台湾渊源很深的泰国茶业,逐渐退出台湾市场,转以泰国国内和欧美、中国市场为主。
 

 

中华救助总会(改名数次,简称「救总」)。(图/Wikipedia)

 

在越南种植台湾茶树

洪伯邑在泰国之後,将目光转向茶产业与台湾渊源极深的另一个国家:越南。越南茶与台湾的关系比泰国更加紧密,不只因为台湾当初出口茶树、技术与资本,投资越南建立茶的产业;也由於如今有大量茶叶,由越南进口到台湾。

越南曾经是采行计画经济的共产国家,1980 年代後期才「革新」开放,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1980 年代中期有台湾茶商率先进入越南,接着前总统李登辉任内支持南进政策,台湾大举向越南出口资本、技术、树种等资源,使越南南部的林同省,发展为规模庞大的茶叶产地。
 

台湾茶的常见品种。(图/何庭劭绘)

 

台湾茶在移植越南初期,水土不服之外,也面临严重的虫害威胁,一直到 1994 年引进金萱才成功克服虫害。有了能保证产量的金萱作基础,使茶厂经营更有弹性,可以搭配生产青心乌龙、翠玉、四季春等不同茶种,灵活面对市场。
 
越南茶大量出口到不同国家,需要避免农药残留。为了应付多变的农药标准,越南茶商发展出一大一小两套模式:大型茶厂由数百人运作,几乎全年无休,因为家大业大,有资源聘请专任的文书人员管理农药,确保不论各国标准如何改变,都有能力调整跟上。

至於相对小型的茶厂,本身资源短缺,自家茶园外也与当地茶农签约契作(通常仍有一百甲左右,规模超过台湾同业)。他们为了确保品质,发展出另一种管理农药的方案,就是和农药经销商合作,让专业的农药业者直接参与管理。
 

台湾茶移植越南,一直到 1994 年引进金萱才成功克服虫害。图为金萱茶叶(台茶 12 号)。(图/Wikipedia)

 

尽管原产地有自我要求,进口时也经过检验,台湾人看待越南茶,心中仍常存对农药残留的疑虑,还普遍认为越南茶的品质不如本土茶。并非说越南来的茶就百分之百没有农药残留问题,但就洪伯邑看来,这超越食品安全的层次,牵涉到心理上的认同与焦虑,甚至还有国族建构的因素,是探讨边界、移动、何谓本土的绝佳材料。
 

什麽才是「台湾茶」?

台湾本身产茶,也习於喝茶,茶叶消耗量逐渐增长;另一方面,台湾本土茶叶的产量却逐渐下跌,供不应求。考虑生产与消费,台湾必须由越南等国大量进口茶叶,才能支撑国内蓬勃的需求。然而,在台湾本土意识发展下,茶成为台湾认同的一环,如珍珠奶茶更是成为台湾象徵之一。假如「台湾茶」的原料来自越南,还能算是代表台湾的茶吗?
 

在台湾本土意识发展下,茶成为台湾认同的一环,如珍珠奶茶更是成为台湾象徵之一。假如「台湾茶」的原料来自越南,还能算是代表台湾的茶吗?(图/Pixabay)

现实上,茶是一种农产品,由於温度、湿度、制程等不同,即使产自同一茶园,每一批茶叶的风味都会有所差异,更不用说不同茶厂、地区。在大量供应之下,为了使每一批茶叶品质稳定,势必需要「拼配」,也就是混合不同茶叶,迎合各种需求。

有些不肖商人鱼目混珠,以劣质茶叶谎称高级;或是替中国茶叶洗产地,伪装成越南茶卖到台湾,这些行为不但应该谴责,而且违法。拼配却不一样,这是在市场需求之下,一门高度专业的技术,重要性不亚於种植茶叶本身。

如人尽皆知的英国茶商立顿,英国本身不产茶叶,立顿却能在全球各地收购茶叶,经过拼配後以立顿的招牌贩售。拼配是茶、咖啡等农产品的常态,不会有人批判立顿诈欺。台湾人质疑混合越南茶叶不纯,某方面反映出台湾人的认同与焦虑:什麽是本土?怎样会危害到本土的纯正性?

以地理边界划分,台湾本土的界线明确,但是文化上何谓本土?在台湾喝进口红酒,显然与本土沾不上边,不过台湾人在越南种植台湾茶树算吗?越南台茶又销回台湾,成为手摇茶的原料呢?

越南与台湾表面上国界非常清晰,双方是跨国贸易,但是深思茶的移动,千丝万缕的牵扯,便能意识到洪伯邑看见的风景:边界其实是过程。
 

以地理边界划分,台湾本土的界线明确,但是文化上何谓本土?台湾人在越南种植台湾茶树算本土吗?越南台茶又销回台湾,成为手摇茶的原料呢?(图/Pixabay)

 

建构台湾本色的珍珠奶茶

明摆着的国界以外,日常生活中边界其实无所不在,而且以多元的形式存在,男性/女性、台湾茶/越南茶、金萱/青心乌龙、本土/非本土都是边界,选择喝红酒、啤酒或乌龙茶也是一种选边。边界真实存在,却不是固定不变;藉由越南台茶的案例能看到,茶这类非人角色在边界上不断移动,我们的想法与行为,则参与形塑边界的过程。

洪伯邑还提供一个有趣的案例:在台湾境外的越南,观看珍珠奶茶的台湾价值塑造。

2018 年洪伯邑在越南北部河内的调查,亲眼见证泡沫红茶店的兴旺商机。越南商家为了提升商品价值,必须表现珍珠奶茶的道地台湾味。洪伯邑观察到至少有两种模式,一种策略是讲究材料本身,另一种是做足形式。
 

越南商家为了提升商品价值,必须表现珍珠奶茶的道地台湾味。(图/Pixabay)

 

要调配出好喝的珍珠奶茶,茶叶要求和直接泡茶不同,这是珍奶母国台湾的强项。因此有些越南业者由台湾进口依照台湾技术拼配出的茶叶(尽管其中不少茶叶,更早之前是从越南出口到台湾)。此一模式下,越南珍珠奶茶的茶叶不一定产自台湾,但是关键的拼配是在台湾进行,应该足以展现台湾价值,说服消费者买单。

然而,茶叶从越南到台湾,再从台湾回越南,不是大家都能负担两层关税。因此另一种策略是,在越南请台湾人开设教室,建立品牌,以当地茶叶为主要原料,将原汁原味的台湾制程移植到越南。透过对台湾茶文化与高端技术的想像,拓展越南的市场。
 

跨越学术的边界

我们思考事情时,容易采取二元对立的框架,但是跳脱框架以另外的角度看事情,一件事不只一个观点、一项行为不只一种影响,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洪伯邑对东南亚茶的一系列研究提醒我们,如茶这类非人角色的出现与移动,会改变原本的领域界线,对地景、市场、人都造成影响。本土/非本土等各式各样的边界确实存在,边界却也是过程。

洪伯邑认为学者除了研究,也该负起社会责任,让民众有机会认识研究成果。因此他率领学生们举办公众演讲等活动,写作论文与专书发表之余,还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研究写成给大众阅读的文章,集结为《寻找台湾味:东南亚X台湾两地的农业记事》一书。目标是舍弃难懂的术语,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将严谨的学术成果介绍给大众。
 

洪伯邑参与撰写之书籍。(图/刘馨香摄)

 

探讨东南亚的茶到一个阶段後,洪伯邑的新方向是台湾海洋。有句话说「台湾有海鲜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真的如此吗?洪伯邑不这麽认为。如何从台湾的海鲜文化重新理解台湾和海洋的关系,是他接下来关注的题材。

审阅:洪伯邑
 

延伸阅读:「他们说中国共产党来了就要赶快跑。」冷战时期中缅边境,冒险越境交易的云南移民们参考资料

  1. 洪伯邑、萧彗岑(2017)。〈苹果的政治技术:台湾高山农业的领域政治与经济〉,《台湾土地研究》
  2. 洪伯邑、许纯镒(2017)。〈从异域到茶乡 泰国北部山林的茶叶生产与台泰农业计画的领域效应〉,《地理学报》
  3. 洪伯邑、练聿修(2018)。〈「越」界台茶:台越茶贸易中的移动、划界与本土争辩〉,《文化研究》
  4. 洪伯邑、云冠仁(2020)。〈跨国饮食中的国族建构:台湾珍珠奶茶在越南的本真性边界〉,《中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