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逐水草而居,不过,可能很少人知道,台南也有一些地方的人民,为了避灾也居然有把整个房屋迁移的行为?
2018 年夏天,曾文溪的下游河畔非常热闹。 6 月 24 日上午 9 点,溪南寮、新吉庄的村民聚集了 100 多人,准备把一栋 26 坪、重达 4 吨的竹笼茨搬到近 1 公里外的空地上,参加的来宾与围观民众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这是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挖掘出来的一段地方记忆:1928 年,溪南寮的先民也是这样合力「扛茨走溪流」,为的是避开水患的侵袭。活动筹备了两年多,动员了诸多庄头的志工,这段逐渐消失、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回忆,才以一场盛宴般的活动重现在我们眼前。
竹笼茨:几近失传的先民智慧
制作竹笼茨的老师傅李养出生於 1943 年,他的父亲在日治时期就是搭建竹笼茨的匠师。竹笼茨遵循古法制作,以刺竹为立柱,桂竹为横杆,福竹、藤线与茅草为屋顶,这样的住居是台湾常见的传统民居,在各地还有如「竹篙茨」、「柱仔脚茨」等称呼,客家人则称之为「穿凿屋」。竹屋容易就地取材,也易於拆解及组构,故方便搬迁。在河川流路不定的地方,它便成为居民走避水灾的一种手段。
在溪南寮,移动对居民来说并不是陌生经验。他们的祖先来自港墘仔附近的大埔。清初黄姓家族入垦大埔,在台江浮覆後分别迁移到五处。关於迁移原因众说纷纭,有一说因洪水而迁,也有谓人丁兴旺而家族开枝散叶,无论如何,族人各自携奉神明移居至树仔脚(康府千岁)、七十二份(梁府千岁)、蚶寮、塭仔内(池府千岁)、埔顶(杨府太师),以及溪南寮(普庵祖师),在新居陆续建庙安奉。为了竞争土地资源,黄姓与大塭寮、大竹林及郭份寮的郭姓家族展开长期械闹,黄家「康王顾海边、梁王爷顾溪墘」,结成联庄同盟,「西港仔黄郭相十三冬」的谚语也随之流传下来。
迁徙避灾的人群,在土地与历史留下了足迹
然而,随着曾文溪的摆荡,溪南寮竟成为紧临曾文溪的聚落。1914 年,文人陈文石从澎湖东渡台湾,旅居在七股庄顶山仔、安顺庄溪南寮一带。他在此设塾授徒,担任庄职,一待就是十年。眼见溪南寮的洪患频仍,28 岁的他充满同情地写下了〈哀溪南〉一诗:「村庄有屋泛为船,泽国分明下有田;急激狂涛惊卷地,防堤护岸枉徒然」。村民因水患而相谋搬家的身影也被他留在诗里:「垒破巢危原祸始,亲邻相谋聚他徙;田园已失橐无钱,何处可能安翼子?」
可见,陈文石发表诗文的 1926年,迁移已是溪南寮居民时常面临的生存抉择。1928 年,情况变得更加危急。该年 8月以後,曾文溪多次泛滥,尤其 9 月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