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一定在美术或历史课本上看过这张画吧。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创作的湿壁画《雅典学院》。委托作画之人为当时的教宗儒略二世,这名教宗热爱艺术与古典文化,而拉斐尔投其所好所创作的成果便是这幅以古圣先贤为主题的巨作。
壁画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并让诸多学者穿越时空齐聚一堂。他们有人相互争论、有人大方的展现研究成果、有人则是陷入沉思,可说是西方古典硕学版本的英灵殿也不为过。
一般认为,拉斐尔或是其委托人将知名度最高的先贤们都列在图画之中。但是他们却没有留下详细的清单或对照列表,好让现今的我们一一将这些先贤分辨而出。所以除了少数几乎可以确定的人物之外,其他诸位先贤都是以特徵或行动推测而出。也有不少人物的身分至今还没有定论。
画面中心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模特儿是文艺复兴的怪杰达文西。
激昂的与他人争辩的则是希腊三哲之首苏格拉底,拉斐尔依照雕像创作了这名哲人的外观,因此相当好认。
放荡不羁坐卧於阶梯上的老者一般认为他是犬儒派的哲人第欧根尼。
紫衣托腮沉思的人物应该是有「晦涩者」、「哭泣的哲人」之称的赫拉克利特,而他的模特儿则是另一名怪杰米开朗基罗。
拿着圆规垂首制图之人有人认为是欧基里德,但也有人认为是阿基米德。另外这名角色的模特儿则是与拉斐尔共事的建筑师伯拉孟特。
这名穿着希腊式盔甲的人物通常被认为是亚历山大大帝,身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与希腊文化的最大推手,这名大帝能名列於学院之中也不算奇怪。
那麽,「他」又是谁?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满是胡子与肌肉的男人堆中,这名面貌清秀、身穿白袍、回首望向观众的人物显得格外脱俗不凡。
又或者……其实是「她」?
理性的学者的研究认为这是一名男性,乃是教宗之侄弗朗切斯科.德拉.罗维雷,拉斐尔并非首次描绘这名人物,当年 30 岁的他也还勉强能与美男子沾上点边。教宗相当疼爱这名侄子,给斗内的乾爹一点福利这招想必拉斐尔不会不懂吧?
拉斐尔的画作《拿着苹果的年轻人》,一般认为便是弗朗切斯科作为模特儿
也有学者认为他是上一个世代的人物,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皮科.德拉.米兰多拉。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但若是感性一点……或者「她」真的是一名女性呢?
假设,仅是假设就好……「她」真的是一名能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人并列的女性古典学者……
那麽,「她」会是谁?
在此假设下,人们填下的答案通常是一致的:希帕提亚,亚历山卓的希帕提亚。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她是广受亚历山卓当地爱戴的教师,也是亚历山卓图书馆灭坏後残存的最後遗产。
同时,她是基督教宗教迫害最知名的受害者之一。
要讨论希帕提亚(另一常见的翻译则是海芭夏)之前,一定要先认识一下她身处的港都亚历山卓。正如其名,亚历山卓乃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建造的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位於地中海、丰沃的尼罗河泛滥平原与欧亚大陆之间,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与宗教的人们在此地交会,堪称是大帝民族熔炉的示范中心。
传说中,亚历山大在建城前曾碰到海怪的阻饶,他因此命人建造潜水钟,并亲自潜入海中斩杀海怪才让此城得以建成。
在亚历山大驾崩後,其野心勃勃的部将们拥兵自重,大帝的继业者们将帝国分割为数块。
统领亚历山卓与埃及之人乃是托勒密,他自幼便是亚历山大的忠实好友,既是夥伴骑兵的一员,也是一同在亚里士多德的门下学习的学伴。
在继业者们引发的乱战中,托勒密抢得了大帝的屍身,并将之带往自己领地安葬。随後,他在大帝的忌日於埃及自封为王,并以亚历山卓作为国都。
他所建立的王朝便是古埃及最後的荣光托勒密王朝,乃是一个希腊化但仍保有埃及传统的民族融合时代。
托勒密於国都亚历山卓大兴土木,将大帝奠基的港都进一步扩张为地中海上最繁华的城市,至今仍有着「地中海的新娘」的美称。
而在亚历山卓的重要建筑中,除了大帝的陵寝、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大灯塔之外,最重要的的就是亚历山卓图书馆。
身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托勒密是一名求知若渴的法老,这特质也遗传到他的儿孙们身上。他们在亚历山卓建造了世上最大的图书馆,并开始了人类文明开化以来第一次系统性的知识收集。
来自欧亚非三大陆各地的书籍(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比较像是卷轴)被收集自此,并统一抄写翻译为希腊文,之後再慎重的收藏进图书馆中供学者们查阅。
亚历山卓图书馆的想像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法老们的追求知识与书籍的手段也相当值得一提。例如托勒密二世便下令所有於亚历山卓图书馆下锚的船只必须将书籍上缴,抄写完毕後再领回抄本,而原典则是纳入亚历山卓图书馆的馆藏之中。
托勒密三世的事蹟则更为趣味。他以大笔押金向雅典租了索福克勒斯等名家的剧作脚本来抄写,而雅典见到如此如此高额的押金也不疑有他,便同意将剧本送至亚历山卓。
没想到,托勒密三世一拿到剧本就直接将这些名作原着收进收藏之中,押金则是一毛都不要。对托勒密三世来讲,书籍的价值明显高於金钱。雅典人虽然恨得牙牙痒,但是送出的书也拿不回来了,只好摸摸钱包收下了埃及送还的抄本。…
Continue reading